推广 热搜:
您的位置:首页 > 宠物百科 > 宠物资讯 >

沙螺如何养

2024-08-05宠物资讯
关键字:动物百科
场地选择从沙螺自然分布的环境,培养场应建在咸、淡水交汇,水流畅通,未受污染的河口。一般在中、低潮区或江河中能露出的小洲,底质为砂或砂泥质,长期平均水温19℃~30℃,透明度38~60cm,流速0.24~0.70m/s。场地整理沙螺养殖场地的

沙螺怎么养

场地选择

从沙螺自然分布的环境,培养场应建在咸、淡水交汇,水流畅通,未受污染的河口。一般在中、低潮区或江河中能露出的小洲,底质为砂或砂泥质,长期平均水温19℃~30℃,透明度38~60cm,流速0.24~0.70m/s。

场地整理

沙螺养殖场地的面积大小,可因地而异,一般由数亩至数十亩,在埕地的周围,设网做标志或修筑堤坝为界。

筑堤坝可以预防洪水冲刷,维持埕面的稳定。为了操作管理便捷,可将埕地划分成若干畦,畦宽2~3 m,畦长依地形而定。在畦的两侧与一头筑堤,堤高50 cm,顶宽30 cm,另一头留缺口,供水流进出。畦与堤之间,留有宽30 cm、深15 cm左右的水沟,供排水和操作管理用。

在播放苗种之前,埕地需经人工整理、翻耕耙松、清除杂物和敌害生物。翻松的砂泥经潮水冲洗和浸泡,可以降低滩涂内的有机质。畦面要筑成中央略高、两侧稍低的隆起状,即群众所谓的公路形,使埕面在露出时不致积水。最后用木板把埕面抹平,如此可使埕面稳定光滑,又适于沙螺潜钻。平畦一般在播种前一天或当天进行。

蛤苗选择

1)种苗的选择:沙螺苗主要依赖人工育苗提供,要选择大小规格一致,壳具光泽,苗体结实,双壳自然闭合,在水中或滩涂上能非常快伸出足,潜穴飞速的优质苗。

2)播种办法:沙螺在广东沿海,现在只有吴川鉴江进行试养,因为苗种来自人工育苗,播种时间取决于育苗状况,只须避开台风、洪水和寒潮时期,有苗就能播。播时左手持苗筐,右手抓苗,掌心向上,将苗均匀播撒在埕内,有风则顺风播。每亩播放壳长0.95cm的种苗约28万粒。

培养管理

沙螺从播种到收获,主如果管理工作,俗话说三分苗,七分管,确切地说明了管理工作的重要程度。

1)埕间管理:沙螺播种后,要常常下海巡视,修补堤坝,清理水沟和覆盖在埕面上浮泥和杂物,预防群众踩踏埕地和船只停泊等。

2)敌害生物的防除:在沙螺的外套腔内,常有豆蟹寄居。被豆蟹寄居的沙螺,一般体质较消瘦。现在对豆蟹的寄居,尚缺少防治的手段。除此之外,在沙螺培养埕,还常有角眼砂蟹、细螯寄居蟹、台湾招潮等蟹类活动,河豚鱼、鳐等肉食性鱼类亦常常侵入埕内捕食沙螺,对这类蟹类和鱼类,平常应该注意捕捉。

收成

沙螺播种后,经14个月的养殖,壳长已达6cm 以上,可以开始收成,但若能继续养到20个月时再收成,则肉质部会愈加前凸后翘。收成季节以7~8月份为宜,此时正处于沙螺繁殖的前期,肉肥味美,深受买家的欢迎。

因为沙螺穴栖较深,现在收获办法以用蛤铲挖捕为主,估产约500千克/亩。伴随养殖技术的改进,相信收成办法和单位产量,都能进一步提升。

养殖问题

1)沙螺的播种密度,直接关系到单位面积的产量,因为是第一次试养并受苗种的限制,播种的密度稀而少,在正常的状况下,可参考缢蛏等底栖双壳类的播种密度。大家觉得在砂质埕地每亩可播壳长1cm的幼苗60万~80万粒,砂泥埕为40万~60万粒;2cm的幼苗以30万~40万粒为宜,以充分借助有限的埕地,提升单位面积的产量。

2)从沙螺试养察看,从壳长0.95cm的种苗养到6cm时收获,需要14个月。若播种的苗种壳长在3cm左右,养殖周期就能缩短在1年左右。但壳长6cm的个体尚处于成长旺期,如能养到壳长8cm、重18g左右时再收成,效益会更高。

3)在江河口周围,常建有大量虾塘,虾塘排放的废水,对沙螺极为不利。因为受虾塘废水的影响,导致部分死亡。因此,沙螺养殖场,需要选择在无污染的水域。

4)沙螺钻穴较深,一般穴深为30~50cm,最深可达70cm。在大面积养殖中,要进一步改进捕捞的办法和工具。
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